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

第18屆臺大文學獎 新詩組決審會議記錄

臺大文學獎新詩組決審會議記錄
2015/12/4 14:30 藝文中心雅頌坊
評審:李進文(以下簡稱李)、林婉瑜(以下簡稱林)、陳育虹(以下簡稱陳)
主持人:洪淑苓(以下簡稱洪)
記錄:鄭雅勻

主持人開場
洪:三位評審老師、各位老師、同學,大家好。第18屆文學獎新詩組入圍的有21篇,最後會選出6篇得獎作品。這次擔任決選評審的老師一共三位,依序為各位介紹,第一位是林婉瑜老師,她的詩非常有個人特色,是年輕一代知名的女詩人。第二位是李進文老師,他得過很多新詩的重要獎項,現任聯合文學總編輯。再來是陳育虹老師,她的詩的朗誦是大家最喜歡的,因為她很能掌握詩的語言和節奏;她的創作表現也很亮眼,同時也有翻譯詩的著作,視角可說非常廣闊。簡單說明今天的程序:首先請老師們先簡單說一下對這些入圍作品的看法,接下來進行第一輪的投票,每位評審勾選6篇作品之後,再進入第二輪的投票。
總評
李:臺大文學獎的稿件是我近期評的文學獎中,讓我看最多遍的。整體來看,作品題材多樣,普遍水準都有中上。我選擇的標準是這樣:一、既然是詩,文字和技巧都要有詩的本質,也就是音韻、節奏都要符合詩這個文類的要求。二、這次不少作品都挑戰了不同題材,但我主要會去審視的是有沒有比較獨特的角度、有沒有層次或不一樣的觀點。三、有沒有做一些嘗試?有沒有挑戰這個文類、賦予你的特權?盡量在題材、形式和內容上多點開拓性。
陳:這次的作品水準整齊。我注重的是詩的濃縮性、節奏、意象、以及文字的組合與掌握能力;另外則是主題與內容。詩的主題顯現創作者的關切,內容顯現創作者的深度;同樣的主題,內容的深度和寬度不同,作品的層次感就有差別。詩人如何在濃縮的語言中展現層次?一位美國詩人說:「詩是我們情感和思考的容器」,感性的情緒和理性的思考該如何整合,放進詩的容器?我也想看到作者的視野:時間的視野、空間的視野,以及比較抽象的、想像力的視野。我們的想像力有多大,視野就有多遠。
林:這次的21篇作品,題材滿廣泛:有講到生命的,有講到愛情的,也有用經濟學名詞來寫詩的,有講到時事的,也有歷史的。我反覆看了很多遍,大致上來說每一篇都有足夠的深度。創作是一種意象加上目的的展現,很久以前我寫過一篇短文,說這個晚上我的孩子發燒了,希望此刻正下著的這場雨,能夠把他的溫度帶走、蒸發,回到第二天的天空中,凝結成一場熾熱的雨,落在大地上,孩子的病就好了。在這篇短短的文章裡,熾熱的雨是被發明出來的意象;而表現一位母親對於孩子生病的憂慮,是寫作的目的。這次的稿子,有很多新鮮的意象、精彩的畫面,讓我想要反覆運用感官去感受體會,但在寫作的目的上、所表達的主題卻不是那麼的清楚。在詩的語言方面,可以讀出這些創作者應該有不少的詩閱讀經驗,所以語言不算生澀,如果在創作時可以更清楚自己所要表達的核心主題,也許就能把更多駁雜的意象刪去,力量才會比較凝聚、銳利。
洪:謝謝三位評審老師給同學們的建議。聽到老師說入圍的作品水準整齊,讓我還滿高興的,可見臺大的同學都具有文學的才能。那現在來進行第一輪投票。
第一輪投票
每位評審各圈選六篇作品,一位評審圈選一次記為一票。



一票作品討論

〈稱為依靠的所在〉
陳:這是一篇情詩,情詩是詩人直見性情的表達。我選這篇,因為它很簡單、很直白,其中有些情慾的、私密的東西,例如「全世界只有你/知道我在日記裡藏了/交配中的斑馬和長頸鹿/還能面不改色牽著我的手/到陌生的店裡喝茶」,儘管「我」有我的過去,「你」還是能繼續和我走下去。隨著時間過去,「濾出杯裡的苦澀」讓讀者想像中間的過程。最後一段簡單地表達了小情人之間相知的默契,是很溫暖的一首詩。
李:如果把第三段刪掉,這首詩就會比較流暢,也會明亮一點。
林:沒有選它是因為結尾說破了,「如果有那麼一天我並不意外/當我沈默著把/整顆心交給你鑑賞的時候/我知道你將毒舌地說/『我才不要這種東西。』」對我來說敘述太直接了。有點可惜,因為前面的語言其實還滿乾淨的。
〈他們是知識份子〉
李:很明確地在批判知識份子,他們對社會的關懷是虛無造作的,沒有真正參與,只是退鎖在自己的象牙塔裡。整體表現是滿好的,其中有一點,我不知道作者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?這首詩前半段主詞是「他們」,中間變成「你們」,最後是「我們」,我覺得如果主詞是一致的會比較好。但如果作者是故意設定的,也不是不能解釋,就是從「他們」到「你們」到「我們」,也許這樣的主詞用法會比較有切身感,但問題是最後突然冒出一個「你」,「以及空氣的重量  當你窘迫到必須感受時」,應該要是「你們」才對。這讓我懷疑作者是不是不小心的?我只對這個有疑問。內容本身滿好的,我滿喜歡。一個學生以不一樣的角度看待知識份子,不但具有批判性,文字也乾淨俐落。
陳:這是對於批判者的批判。剛才進文講到代名詞的問題,詩詞是需要準確性的,但我可以理解這篇代名詞的跳換,有點像小說筆法。而我沒有放到我的六篇當中的原因是,它談的是社會議題,我選的其他篇已經有這部分的主題了。
林:每次評審幾乎都會看到這樣的詩,用一篇詩來討論「什麼是詩」、「什麼是詩人」的後設詩,討論這類型的作品時,我常會建議同學不要太早給出結論,以免失去討論的餘地。我沒有選擇這篇的原因是,它給的都是很清楚明白的結論,例如知識份子的武器是筆,或知識份子身旁一個同志朋友都沒有。它不斷給予很明白的ending,讓我覺得失去觀看討論過程的樂趣。從頭到尾維持批判的語氣,我建議可以適時轉換,也許深深淺淺,力道輕重,較有層次地去寫。
李:我替它講兩句話,主詞的變動其實是滿有臨場感的。婉瑜說它用語直接,但是這首詩重點在反諷,必須用明白的事件才能達成反諷的效果,這跟平常詩必須要求幽微是不一樣的。
林:如果仔細閱讀,可以看出反諷只是它的少部分論述,有大部分仍是出自正面的態度去表述,應該用較為收斂的方式去書寫。
陳:寫社會議題,我們經常會激烈一些,動筆之前讓情感先稍微沈澱或許比較好。一百個詩人有一百種寫法,所以有不同的寫作風格,而這無關對錯。
〈流浪者之歌〉
林:這不算是一篇滿分的作品,但它的錯置技巧蠻成熟,譬如:「水窪接住蟲鳴」、「想像自己/推開一道文明」、「穿過遠方的海風穿過/一陣星巴克的痛」,作者的想法和這些元素的嫁接,足夠吸引讀者。「唯你熟悉的/車的語言駛來」、「什麼時候這裡可以成為/我們共享的房間」,把房間這個意念嫁接到大的城市上面。優點是錯接技巧很成熟。最後一段:「若我推開的不是文明是另一幕/港都夜雨/或你的夢才是這時代的故居」,這樣的句子會喚起我一些感受。它的缺點是太捨不得刪去駁雜、不凝聚的意象,導致讀起來會有模糊、籠統的感受。如果可以更清楚自己寫作這篇的動機是什麼、想表達的是什麼,而後勇敢去刪減,會更好。
李:婉瑜對它有很多讚美,但就我的角度來說,我不太認同。既然選用「流浪者之歌」這樣普遍性的題材,是否要呈現出一種氛圍?不論是異國情調也好,抑或孤寂、落寞、快樂,必須營造出一種整體的情調,我覺得它缺乏一種特別的、整體性的經營。另外,如果針對每一個小的子題去寫作,就得達到短詩的要求,要精緻得像一顆顆珍珠般,讓人回味無窮。若是採取組詩的方式,就要清楚指向「流浪者之歌」這個命題,「流浪」或是「歌」,做為一首詩的標題,它必須是一個主調。這首詩若做為組詩來看,我看不太到它們彼此之間的關聯。短詩的難,在於意象要很突顯,讓人有靈光乍現之感。另外補充一點,它的第二段〈破碎的日常〉:「這座叢林衣不蔽體,如你蠻荒/如果我穿過遠方的海風穿過/一陣星巴克的痛」,前面有一個「如」,後面就不要再用「如果」了,這邊在語言上不夠精煉;而且「一陣星巴克的痛」,這個我有點不太懂是什麼意思?語言上的關聯性不足。下一句「會不會我們迎面,然後仍然/彼此忽略」,然後、仍然這兩個轉折詞放在一起,在語言的精準度上是落差很大的。有些語詞又太模糊了,例如:「光暈失散街角/疊成的輕薄的床」,這讓我的腦筋轉了好幾圈,有點太勉強了,語言可以更乾淨一點。因為這篇是首短詩,所以會被特別挑剔。
陳:剛才進文提到,意象要有層次感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象目錄,這目錄來自個人的生命、閱讀等種種經驗。但要如何把零散的意象整合在一首短短的詩裡?也許讓我們借用畢卡索的抽象畫理論:意象可以由內往外呈「放射狀」,也可以由外往內呈「內聚狀」,但無論是放射或內聚,絕對都有一個中心點。意象的運用,必須像巴黎、紐約的地鐵,分布可以無限廣闊,但必須能相互連結。進文剛才說到,這篇意象和意象之間有時無法連貫。另外是一些語詞問題,例如第二行「取消思念」,就讓我覺得太多餘了些,創新是必要的,但這裡有點不太自然。第三段「在那張/光暈失散街角/疊成的輕薄的床」,「那張」和「床」中間距離太遠了,量詞和名詞中間距離不宜過遠。寫詩其實是語言的鍛鍊,要創新句法,又不能太隔。詩有時很難掌握,因為必須遊走在濃縮的文字和日常語言之間,卻又要切換得不露痕跡。
〈迷途者宣言〉
李:這是首情詩,不是在我排名很前面的作品。讀起來像是文學院和理學院學生一起登山(笑),整體來說,做為一首情詩,作者寫得不慍不火,最後點出在愛的路上是種學習和理解,也是一種探索,並激勵自己能繼續前進。我覺得很耐讀,文字有自己的筆調,看不出來有被誰影響。
陳:我想這位作者讀過佛洛斯特〈The Road Not Taken〉,但文字與情感的表達能力也許稍微嫩了一點。
林:我不是用情詩的方式來讀,這篇在詩的語言方面,不像我剛剛提的那篇〈流浪者之歌〉,它較少讓我驚喜的意象。我讀到作者走了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路,而後平順地說到結尾:「但也確實/還不打算折返」結尾我會期待更多驚喜。詩題的部分可以再考慮一下,因為詩的本身已經是一種宣言,詩題是否還需要說這是「迷途者宣言」?或者只是「迷途者」就好了?
〈抽菸〉
林:就一首小詩來說,作者講抽菸這件事:「抽菸就是/把已知的不可逆傷害狠狠吸進身體/換取未知的短暫歡快少許//如同愛你」,我覺得有達到短詩要像一把鋒利的小刀這樣的效果。但短詩在文學獎裡是不討喜的,短詩比較吃虧一點,因為無法去討論經營和布局的功力。
李:這是一篇還不錯的短詩,不過作者講到「抽菸就是/把已知的不可逆傷害狠狠吸進身體/換取未知的短暫歡快少許」,因為我是抽菸的人,我覺得他並沒有打動我(笑)。我不知道這位作者有沒有吸菸?通常吸菸的時候會有個很短暫的空白,那是一種癮啊,會讓人想念它。其實在吸菸的時候是空空洞洞的,不見得是一種歡快的感覺。再者,作者比喻愛是不可逆的,但愛是可逆的,就我的理解來說。
陳:抽菸的「已知的不可逆傷害」,這是一定的,可是「未知的短暫歡快」,快樂一定是未知的嗎?我想這只有抽菸的人才知道了。另外第一節第四行:「再」,單獨成一行,如果改成:「再緩緩/緩緩吐出」,會不會更好一點?把「緩」的程序再拉長一點,也不讓「再」落單。
〈終於你的獸消失以後〉
李:作者用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可能的種種人生,這首詩讓我想到佐野洋子的《無用的日子》,作者寫了很多瑣碎的、負面的事情,卻又不忘用自嘲的方式,讓詩句往前推演。詩句雖然有點瑣碎、彷彿亂針刺繡一般,但又在負面的、反向提問的語言系統裡,這也是這首詩比較難解的部分。讀完之後,不一定完全認同作者所說的,但作者所提出的值得思考。詩題〈終於你的獸消失以後〉,「獸」在這裡代表一種企圖心,或是像日本的食夢貘。這首詩真的很不好解釋,但我很願意細細分析,我覺得作者有潛力。
林:從詩題到第一段,「下個路口遇見的那個女孩/一定得與她親吻/下定決心/成為一個勇敢且無恥的人」,都會讓我想一直讀下去,充滿衝突感,很有意思。只是到後面二、三段,「學會一種技藝  成為另一種人/想像自己在一個藍色的下午/突出異國的犄角/被當成珍寶撿走//無意義的交通號誌讓你停止/菜單上無法理解的字元/使得味覺獲得絕對的跋扈」,這樣的敘述,讓我覺得只是很多的語詞集合在一起,表露出的動機不夠,或是前後文的支援不足,較難讀出埋藏在下面的核心思想是什麼,也不像第一段那麼有衝突感、戲劇感。第四段:「終於你被你所創造出來的世界剩下了/獨自一人在此方販賣肋骨」、「你在沙地上畫的圓圈/無法生出第二種真理」,這麼多的意象卻好像彼此之間不相關。
陳:「獸」是我們內在的野性、爆發力,作者應該是想鼓動自己做一隻野獸,「無恥」一點,突破眾人眼裡乖孩子的形象。問題在於意象,有時我們想把太多的東西塞進一首詩裡。要怎麼讓意象更集中?就像我剛才說的,畢卡索抽象畫的兩個基本技巧:其一,讓意象從核心往外發展,其二是讓意象由外往內聚合。詩的意象表達也應該要有中心。詩想表達的如果過多,就亂,需要去蕪存菁。詩的跳接可以快,但如果過快會讓讀者漏接。
李:我再幫它說兩句話,剛剛講到的既是問題,也是一種解釋。例如:「菜單上無法理解的字元/使得味覺獲得絕對的跋扈」,帶有一種突破、一種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感覺,愈是陌生的,作者愈是想去突破。有一點提供作者參考,意象多得像亂針刺繡沒有關係,但要透過形式把意象結構起來。
〈春日聽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〉
陳:這首寫的是自我的掙扎,〈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〉,一種樂器的獨奏可以聯想到孤獨的思考者。我很意外另外兩位評審沒有選這首,因為就詩的語言看來,這首詩挑不出問題,整體來說非常完整。從聽巴哈講到生活,從「玻璃杯盛著水放在桌上」的外在景況,到「每個事物都有秩序地/安放著;在我小小的房間/一切都這麼節制發展著」,當作者說巴哈樂曲的節制與規矩,我們知道作者對整個環境的懷疑或困惑。如同第二段寫的:「他們是否像我一樣?/一樣困惑,猶疑,在枝椏般/歧路橫生的生活裡:『擁有過多/節制的思索,過多理想⋯⋯/卻無力支撐起世界本身』」,作者對於安穩的世界有困惑,對現實的框架有質疑。最後一段,可以看出外在的環境和作者的內心是合一的,我們也許會說詩不該有定論,其實這首詩並沒有定論,作者其實心存懷疑。這是抒情性很高的一首詩,作者用平靜理性的、沈澱後的聲音,準確表達出在如同〈無伴奏〉般嚴謹的環境裡,個人內在的躁動與無奈,是一篇很成熟的作品。
李:因為這首沒什麼缺點,所以我沒有選它。這首詩不難懂,節奏平穩,該講到的議題都有提到:有對教育提出質疑,也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提問。我不是很喜歡在評審的時候說哪一首詩像哪一位詩人,但這一首詩,讓我彷彿看到楊牧老師的信徒,沒有太多的個性。我想這純粹是評審個人的喜好,就詩本身而言是沒有問題的,這是一首滿出色的詩。
林:當我讀到「我在睡夢的邊緣滑了一下/又飄了起來。漸漸慢了」,是有所期待的,但是第二段:「『擁有過多/不節制的思索,過多理想⋯⋯/卻無力支撐起世界本身』」,或是第三段:「旁雜的/被修剪的思想,有辦法/成為體制裡頭的聲音嗎?」,本來期待在二或三段會有個很大的力道,但作者的敘述變得較為平直。基本上這是很四平八穩的一首詩。
陳:剛剛進文提到這首太像楊牧了,但就算我們自己寫了這麼多年,還是很難避開前輩的影子。我覺得這首詩非常完整、乾淨,讓讀者知道它所關切的是什麼,並且講出了一些共同的感覺。我還是推薦這首詩。
〈透明的英式掛鐘〉
陳:這一篇表現出作者的時間視野,當許多人只看到身邊的事情時,有人正放眼歷史。作者以抒情的方式敘事,根據歷史學家楊雲萍的作品發展成詩。這讓我想到向陽老師在24歲的時候,寫了一首三百多行的〈霧社〉,這是一個沒有太多人生閱歷的年輕詩人,回顧,從歷史中吸取養分,發掘創作題材。這篇類似史詩的雛形。這是一個寫作方向,相較於其他作品,它的角度很不一樣,非常成熟。
李:這首詩確實有企圖心,但我覺得作者沒有處理好,有點亂、有點可惜。剛剛育虹說它有史詩的雛形,我是覺得沒那麼偉大,但至少作者有所嘗試。楊雲萍在〈巷上盛夏〉中以寫實的方式寫大稻埕庶民的生活,作者以副題的方式呈現楊雲萍的詩句,但我卻找不出這篇作品和楊雲萍的關聯。這篇文字很有歷史感的氛圍,但是裡面很多東西,單獨來看可以明白,串在一起讀便有點不好理解,它的連結性是跳來跳去的。例如第一段講的是淡水,但其實楊雲萍主要講的是大稻埕;第二段一開始提到方乃亭,這是日治時期大稻埕的電影院,但是後面又講到在淡水河邊的大橋町,時空有點錯亂。我建議作者在形式上可以採取後設的方式,讓時空可以更清楚,讓讀者可以跟著你的軌跡,進入歷史、回到當代。作者必須牽引讀者,給讀者一把鑰匙。這是我覺得這首詩可惜的地方。
林:每個寫詩的人都會有本意象的字典。這個詩人的意象字典有「雪的淡水」、「船隻」、「篩落著時間/繩索的意志在大氣中揮動」、「沒有人不理解東海的陰鬱」、「橘子花開突然一夢」,對我來說這些意象所換來的感受是較為模糊的、不鮮明的,不是能立刻擊中的突出意象。整首詩給出許多不同的場景、不同的物件,讀者的視角也跟著不斷在轉換,但在轉換與轉換當中,我會期待出現更驚喜的創意。
二票作品討論
〈失靈〉
李:這首我滿推薦的。全詩分為四個部分,第一節「逆向選擇」,指的是不與世俗所認同的同流;第二節「道德風險」描寫網路上對同志的誤解;第三節「寡占」,反對多元成家,彷彿多數壟斷一個重要的議題;第四節「孤獨的管理人」,管理的是自己的孤獨。這中間各有意涵,第一節「逆向選擇」「從溫熱到微涼」,第二節「道德風險」「從微涼到冰寒」,第三節「寡占」又「從冰寒到燒沸」,第四段「孤獨的管理者」回到「謹遵思路/阻擋所有充血」,冷靜地去阻擋所有激情。作者討論同志及多元成家的議題,是有條理、有層次、有溫度的。「濕黏的精神,從溫熱到微涼/從此睡在紙上」,提供讓人深思的層次,可以視作一種情愛或性愛的描寫,又或是因為所選擇的和世俗不一樣,所以從心裡慢慢感到微涼。到了「道德風險」,這個時代裡很多人都隱身在網路之後,「資深的船夫/也敗給一處水窪」,敗給躲在螢幕之後、對道德有所批評的人。「寡占」講到同志的歌頌,因為同志沒有受到法律的保障,所以有種流浪的感覺。「從冰寒到燒沸」,作者提出質疑:「誰造孽滅愛/誰護神毀家」,我們知道基督教是反對多元成家的,同時作者也對上帝吶喊「釘死的標籤,祢當年也背過」。最後在「孤獨的管理人」冷靜下來,不放棄自己內心的追求。整體來說,文字不是那麼好讀,但意圖很清楚,條理明晰。
林:「逆向選擇」、「道德風險」、「寡占」都是經濟學上的名詞,我很喜歡一個既有的、固定的名詞,去用詩的方式來給予它一個新的意義。這首詩的語言上有些地方可以放鬆一點,例如:「紅毯鰥寡的頂上/歲月旋落時刻」、「荊棘繩縛  咯血潑蠟」,這樣子的語詞如果可以調鬆一點,我覺得更能在瞬間接受到作者的意思。
陳:物理學家大多只用物理名詞論述,音樂家大多只用音樂名詞寫文章;但文學創作者卻可以從每個學科取用詞彙。這首詩從經濟學名詞裡找到說法,非常特別。問題在文字「經濟」到極點,容易產生隔閡;文字濃縮到某個程度,抒情性也會減弱。這篇明顯是同志書寫與傾吐。第二段第一行「拜見交友網站之王」,文字有些參差不齊。我們有時會挑剔詩太過散文化、口語化,但當詩句精煉到某個程度,也許該稍微鬆一點,也能表達得更清晰些。
〈飢餓藝術家〉
李:這篇好冗長,把飢餓這個議題寫得太放散,由小寫大可以掌握,但直接寫大就很難拉回來,讓議題可以精準,我覺得作者可以把雜質弄掉一些。第一段根本可以刪掉,從第二段「怎麼也吃不飽的年紀,有些飢餓早慧」開始講飢餓,這樣讀起來才不會覺得那樣冗長。「口水從甘肅一路流到山東省,流到1980年代」,這是什麼意思?句子拉得太長,很容易讓讀者讀到後面就忘了前面,要體諒讀者的感受。
陳:飢餓是一種缺乏,也是一種慾望,這個藝術家有慾望,也自覺有所欠缺,我認為這是一篇自省的作品。進文覺得詩的起段可以刪掉,但我覺得有些詩由淺入深寫,這篇的作者應該是用了這種寫作方式。進文疑惑「口水從甘肅一路流到山東省,流到1980年代/你才醒,睜開眼就是太平盛世」,這其實就是這年代的孩子感覺對過去的缺席,這種空缺感也是飢餓的原因。「飢餓是一頭待馴的獸,卻像盆栽」,也是一種自省。當我們飢餓的時候原本該像野獸一樣追尋,可是我們現在大多像盆栽一樣,是被動的,沒有什麼行動能力。創作本身就是一種自省,對自己的貧乏的自省。「在豢養飢餓的馬戲團裡,有一行詩/是鞭子,還有無數堅固的眼淚是鐵條」、「胡蘿蔔誘惑著偷吃的敗筆」到後面的雞排攤等等,講到現在創作的通俗化。最後講到「但人們已遺忘餓的感覺,忘了飢餓/祇能是飢餓的孩子」,當面臨缺乏的時候,如果你不去特別做什麼,到最後繼承下來的語言只能是代工,而非真正的創意。「除了重複的明天一無所有/為了應付生活」這也是對現狀的一種自省,到最後「我願意捱餓,並沒有更好的選擇」,用一種淡漠的表情來掩飾對自己的反省、對現況的焦慮。我也看到了他文字上的缺點,例如第五行「從被和雞兔關在同一個籠子裡/學習當一隻家禽」,如果改成「從雞兔同籠/學習當一隻家禽」,句子就簡單許多,也更易理解。就書寫的企圖、或是思考的深度來說,這首詩都有它的難度,所以我選擇這篇。
林:我之前看了場舞台劇的演出:一名演員坐在舞台上,剛開始什麼事都沒有,後來演員覺得有蚊子叮了他的腳,就開始抓他的腳,之後連大腿也開始癢了,便開始抓他的大腿,後來全身都癢起來了,他瘋狂亂抓,甚至打自己的頭,因為無法克制難受的癢。我覺得詩可以不要一直丟出許多大的物件,有時可以把一個感受翻來覆去地解釋、展演到極致,會為讀者帶來一種很深刻的感官體驗,我對這首詩就有這樣子的期待。比較讓人困惑的是,第一段和第二段好像都有教室的場景,但後來就完全都不再出現了,沒有被很好地運用。再來這個是我誤讀了,「證明你在歷史上打過瞌睡」,我誤讀成「證明你在歷史課堂上打過瞌睡」,如果這樣去解讀,「證明你在歷史課堂上打過瞌睡/口水從甘肅一路流到山東省,流到1980年代/你才醒,睜開眼就是太平盛世」,反而很有意思。作者提出了對飢餓的種種討論,有些感受可能太複沓了,如果把比較重複的部分拿掉,這首詩可以精煉到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二左右。「在豢養飢餓的馬戲團裡,有一行詩/是鞭子,還有無數堅固的眼淚是鐵條」,當創作者本身的能量很夠時,往往會給出像這樣讓人記憶深刻的詩句。
三票作品討論
〈如果這是一場遊戲〉
陳:這一篇我將它歸在國際性的社會議題,講的是世紀的難民潮。因為作者並沒有親自在現場,他並不是難民本身,只能憑想像,把一個悲慘的人間狀況以網路遊戲表達,這是舉重若輕的反寫法。作者以這件事為書寫主題,表示他的關切。他用「遊戲」,讓痛苦不那麼切身。詩來自創作者對事情有真正體會,感同身受。這首詩的畫面很清楚。第四段講到「一個人是生命,一群人就該叫生存」,以至悲劇性的結束,流亡到最後變成「被打撈上岸的沈睡圖式」,「也許結局,就該停在這裡」,其實是很沈重的。文字很清楚,沒有讓人不理解的,也沒有過度聲嘶力竭讓人害怕。詩是個容器,容納了我們的情感與思考。
李:這一次很多的作品滿反覆,而且艱澀,技巧上有必要再加強。這首有點可惜的地方是可以多一點技巧,讓人在讀的時候可以更有條理、層次,有時作者在詩裡可以提供一把鑰匙,這鑰匙也許是隱藏的,但總要有一些通道讓讀者進去,才能把一首詩分享給別人。我會特別選這首詩,是因為它給了我一個虛擬實境的畫面,有點像是《楚門的世界》,或是《飢餓遊戲》的感覺。網路的虛擬世界是一場遊戲,同時也反映出真實人生,如同詩裡說的「沒有多餘的希望和信仰」。網路世界控制了一切,讓人們變得殘暴,讓我覺得真的很像是《飢餓遊戲》。看來這首詩讀起來有它的歧異性,我覺得這樣子沒什麼不好,這篇在所有作品裡頭算是滿特別的一首詩。
林:這首詩的前三段都讓我覺得非常成熟,尤其是第三段。作者的想法讓人印象深刻,例如「行囊輕輕/沒有多餘的希望和信仰」,行囊太輕,因為沒有更多的希望和信仰可以裝進去。第三段寫到被踢出的人像是「被吐出的信息碎屑」,或是「一個人是生命,一群人就該叫生存」等等。整個前半段讓我覺得非常精彩,是全部作品中最有哲學性的。後半段比較失去力道,例如「一整座海峽的算計/角色加成,財富名聲各有所用/遙遠的城市是不同的依歸,儘管/尾聲的視角齊一而標準」,可能是因為沒有跟具體的時空編織在一起的關係。「一整座海峽」、「平靜的水面下」、「尾聲的視角齊一而標準」,像這樣的敘述會讓我覺得較難進入。但是這首詩談論日子、談論生存,是一首很有哲學性、值得思考的作品。
〈你下了床後〉
李:在所有的詩裡面,這是我心目中覺得最好的,它有佳句也有佳構。〈你下了床後〉意思就是你離開以後,作者用觸覺在思考他的情人,這在情詩寫作上是有角度的、有不同的觀點和方法。作者透過對身體一吋一吋的想像,去拼湊出戀人以及他和戀人目前的關係、狀態,而後面提到他正逐漸在破敗當中。我覺得這是滿高明的一首情詩,有畫面和音樂性,還有情節在推演,收尾也滿精彩的。這首詩講出對愛的探索,每一個句子、名詞的用法,文字當中都有暗示,讀完會覺得原來情人的熟悉才是彼此遺忘愛情的開始,因為太過熟悉,反而讓愛情不見了。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情詩。
林:我的習慣是,讀一首詩時先看它的設定是什麼,它的設定是說戀人離開之後,詩裡的我一個人慢慢回想戀人身體的模樣,這個設定很吸引人,而且不常見。「碰觸你堅硬的板塊」、「左邊眉頭比右邊高些」、「肩膀是硬的不適人居」、「掌心溫熱/而鎖骨乾燥。」都可以讀到詩中的我對於情人的留戀。或是「閉上眼睛的時候/想像你還會停留很久」。蠻喜歡這首詩,因為這個詩人他忠於自己的感覺,從自我出發去想像,而不是從詞彙出發、不只是堆砌詞彙。這首詩真誠動人,且又能引發閱讀者的同感,讓人感受到愛的失落和幽微悵然,是蠻成功的一首情詩。
陳:愛情是屬於感官的,詩也是屬於感官的,這首詩充滿著感官帶來的樂趣。如同進文和婉瑜講的,這是首寫得很好的情詩,但還不只如此,這首詩有許多個人的細節在裡面,別人沒辦法寫的這位作者可以寫得出來,把那些沒辦法說明的、很曖昧的,寫到某個點之後,留些空白讓我們想像。讀者常從一首詩的主題來找線索,有些作者把主題拉得很遠,這首則是單刀直入,下了床後,激情之後,最後卻是很大的失落感。「每日的我在你面前/都比昨日自己/還要更破敗一些」,很大的傷害、挫折感,也可以看到情人對作者的重要,或是作者的自憐。收尾收得非常好,把作者的感受完全表達出來。

評審決議:一票作品,一人保留一篇。



洪:〈失靈〉、〈終於你的獸消失以後〉、〈如果這是一場遊戲〉、〈你下了床後〉、〈春日聽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〉、〈飢餓藝術家〉,這六篇進入第二輪。


第二輪投票


洪:得分最高的是〈你下了床後〉,16分。第二是〈如果這是一場遊戲〉,13分。〈失靈〉和〈春日聽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〉都是10分,〈飢餓藝術家〉8分。〈終於你的獸消失以後〉6分。

主持人宣讀得獎名單

第一名:〈你下了床後〉
第二名:〈如果這是一場遊戲〉
第三名:〈失靈〉、〈春日聽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〉(並列)
佳作:〈飢餓藝術家〉、〈終於你的獸消失以後〉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